圖為今年7月1日,武漢市委組織部機關黨課前,楊漢軍(右二)握拳宣誓。他用生命踐行入黨誓詞,把一切獻給黨。 (資料圖片)
他走了,妻子顫抖著手,從額頭、眉毛、眼睛,一點點撫摸著他的臉,不忍放開;
他走了,兒子跪倒哭喊:“爸爸,你快起來呀”;
他走了,武漢市“招才顧問”、泰康保險董事長陳東升連夜飛來武漢,送上最后一程;
他走了,社區的老黨員們結伴而來,未語淚流;
他走了,扶貧點的鄉親們在靈前叩首,長拜不起……
他,再也起不來了。
他靜靜躺在花叢中,身上覆蓋著鮮紅的黨旗。
人們不愿相信,做事風風火火、走路帶風的他,就這么走了。
9日下午,武漢市委常委、組織部部長楊漢軍突發心臟病倒在辦公室,因公犧牲,人生定格在55歲。
家人不敢告訴他93歲的老父親,老人至今還翹首等待兒子的歸來。
凌晨兩點,他在機場迎接雷軍。復興大武漢時不我待,招才引智,他像陀螺一樣連軸轉——
心中有責 拼搏趕超
4月8日,武漢市聘請陳東升、雷軍等16位知名人士為“招才顧問”“招才大使”。
聘任會前夜,楊漢軍徹夜未眠——
加班到晚上11點多,他匆匆趕到武漢會議中心,迎候陳東升。
細心的他,叮囑工作人員在房間準備塑料拖鞋、歡迎卡片,讓“招才顧問”有回家的感覺。安頓好陳東升一行,他又馬不停蹄趕赴機場迎接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。
凌晨兩點,雷軍乘最晚一班航班抵漢。“怎么是您?這樣的待遇,頭一次!”組織部部長深夜接機,雷軍深深感動。
今年1月23日,省委副書記、武漢市委書記陳一新在武漢市第十三次黨代會上,發出振奮人心的號召——全面開啟復興大武漢新征程!
這是時代的召喚。
靠誰復興?人才!
武漢市成立招才局,整合涉才工作,楊漢軍兼任局長。“如果過去是作為武漢市民的自豪,從現在起,作為武漢市的干部,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為大武漢發展作出應有貢獻。”2015年4月30日,就任市委常委、組織部部長見面會上,楊漢軍動情地說。
拼搏趕超,時不我待。他像陀螺一樣連軸轉。
基層調研,他曾一天“一口氣”帶隊考察華工科技等7家企業;
全球引才,他曾隨代表團10天行程1.8萬公里,參加24場公務活動和人才座談會,為節省時間,坐了3趟紅眼航班;
出國引才回漢當天,30多個待批文件夾,壘起兩尺多高,同事勸他回家休息,他來不及倒時差,硬是連夜把文件簽完。
帶著坐不住的緊迫感、等不起的責任感,他長年披星戴月地工作。
招才大會后,雷軍多次來漢,小米第二總部極速落戶武漢,從簽合同到交付使用僅5天。
堅韌拼命,感動的不只是雷軍。
俄羅斯科學院院士、光纖光學中心主任季阿諾夫正在研發新一代光纖放大器技術,我省長飛光纖公司想與他合作,苦于沒有合適方式。
“中國官員不遠萬里來邀請,我很感動。”8月6日,赴俄羅斯招才引智期間,楊漢軍專程拜訪季阿諾夫,讓這位白發蒼蒼的老教授倍感溫暖。
“引進一名高端人才,就能集聚一個創新團隊,甚至帶動一個創新產業。”辛苦忙碌中,楊漢軍為和他共同奮斗的組工干部鼓勁。
辦公桌上,一份關于張俐娜院士科技成果轉化的報告還打開著,眼鏡平放在上面,仿佛時刻等待著它的主人回來。
但是,他不會回來了。
解放公園路的大樓里,再也不會有那個不知疲倦的身影了。
他走了,把事業追求寫在城市成長的年輪里,為時代立起一種精神:心中有責,拼搏趕超。
以公心識人、以公心用人、以公心待人。為有思想、有溫度、有色彩的城市黨建,他嘔心瀝血——
心中有黨 公道正派
《永遠有顆獅子般的進取心》,今年6月,這篇人民日報的評論員文章刷了屏。“深化改革,要有一批勇于思考、勇于探索、勇于創新的闖將;朝受命、夕飲冰,晝無為、夜難寐,勇于排雷,善除荊棘……”文章對武漢市選任獅子型干部,給予贊賞。
怎么選?如何用?“不論年齡、學歷、資歷,只要能干事干成事,這樣的干部就要用到實職崗位。”市委組織部部務會審議獅子型干部擬提拔人選時,楊漢軍強調。“他始終以公心識人、用人、待人,從不看關系背景,讓干部心服、信服。”省委組織部黨員教育中心周艾茗評價說,這也是楊漢軍在省委組織部工作26年形成的職業追求。“每天看微信,你們工作開展不錯,明晚再研究下!”7日,出訪回來的楊漢軍,沒來得及放下行李,就給市委組織部副部長余從斌布置工作。
楊漢軍出訪還惦記的工作,是市委全力推進的“紅色引擎工程”。“紅色物業”為其中一項,即擇優選聘一批黨員大學生進入物業服務企業任職,加強物業黨建。
對黨的事業,楊漢軍既是虔誠的信仰者,更是理性的行動派。他常說,墨守成規、四平八穩,日子雖過得輕松,但黨的事業難以發展,就是不負責任。“組織部管黨建管干部管人才,怎么又來管物業?”不同的聲音傳來。“社區越建越多,有的黨組織進不了門、入不了戶、說不上話。打通服務群眾‘最后一百米’,把組織關懷送到居民身邊,才能夯實黨的執政基礎。”交心談心中,楊漢軍為干部們撥開思想迷霧。
考試、培訓,“紅色物業”迅速展開,引來鄭州、南京等7個城市學習。“全國看武漢,武漢怎么辦?”楊漢軍說,“我住在水果湖沒有物業的老小區,要從我身邊看到變化,但不能只抓我那個點。全市紅色物業全覆蓋,自然蔓延到我家,才算抓到位了。”
那晚,兩人就推進“紅色物業”談了一個半小時,意猶未盡。
11日,得知楊漢軍因公犧牲,江欣苑社區的30多名黨員居民代表,自發到殯儀館悼念。“楊部長多次到社區,推進紅色物業。”84歲的老黨員邱連保說,居民剛搬進江欣苑時,樓道養雞,臟亂差。如今,黨組織引領社區建起非遺傳承園,民間絕活兒引來游客、帶動就業,黨員大學生上門做物業服務,居民都叫好。“有思想,有溫度,有色彩。”7月中旬,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經驗交流座談會上,武漢市“紅色引擎工程”獲中組部點贊。
“堅定選擇、不負城市,紅色物業大有可為;堅定信心、不負青春,扎根基層創新有為。”剛上崗“紅色物業”的大學生段文琦說,她永遠記得楊漢軍的勉勵。
但是,他不會回來了。
社區里,再也不會有那個充滿干勁的身影了。
他走了,把對黨忠誠落實在具體行動中,為我們詮釋一種信仰:心中有黨,公道正派。
他像親兒子般握著郭婆婆的手,說有事隨時找他。百姓的眼淚很金貴,卻一次次為他眼里含淚——
心中有民 公仆本色
11日10點半,3位漢子撲倒在楊漢軍靈前。“鳳凰鎮老百姓舍不得您呀!”他們眼里含淚,長跪不起。
百姓的眼淚很金貴,也很慷慨。群眾在你的心中有多重,你在群眾心中就有多重。
3人分別是武漢市新洲區鳳凰鎮黨委書記汪劍波、鎮長蘭永康、毛沖村支部書記程綱全。
村里的孤老、87歲的郭桂榮也在家里抹淚,“這么好的人,怎么說走就走了,該我這個老婆子替他去的啊!”
毛沖村,市委組織部的精準扶貧聯系點。
一年前,該村還是武漢脫貧攻堅的一塊“硬骨頭”,村集體窮得叮當響。
郭婆婆是楊漢軍的包保戶。“您身體還好嗎?”去年1月28日,楊漢軍去看望她。
看灶臺、揭鍋蓋、摸鋪蓋……他像親兒子一樣握著老人的手,噓寒問暖。看到土坯房四處漏風,他臨走又留下電話,囑咐有事隨時找他。
5個月后,郭婆婆搬進新居。她把楊漢軍來家看望的照片,掛在了堂屋墻上。
如今,在組織部幫扶下,村里產業發展起來了,過去的貧困戶年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。“如果不按我們農村禮數磕頭,這輩子都會遺憾。”程綱全說著,眼眶又紅了。
楊漢軍常說:“官當得再大,終有一天要退下來。回首往事,最令人欣慰的不是當年有多大權力,而是你為黨和人民干了幾件實事。”
今年,武漢市為留漢大學生提供人才公寓。
好政策落實了嗎?
7月4日,楊漢軍不打招呼,隨機暗訪,當日即召集人才公寓建設推進會。
7月13日,楊漢軍再次不打招呼,扮成家長,陪4名大學生辦理落戶、申請人才公寓手續。“武漢體院畢業生李波已申請到沙湖社區人才公寓;中國地大畢業生張淼已落戶余家頭社區……”8月9日中午,市委工作人員歐陽俊給楊漢軍發了一條短信。
他沒想到,這竟是發給部長的最后一條短信。
沒事的時候,郭婆婆會坐在家門口,盼望楊漢軍的身影。
但是,他不會回來了。
小村口,再也不會有那個走路帶風的身影了。
他走了,把黨員干部對人民群眾的愛體現在點滴細節中,留下一種情懷:心中有民,公仆本色。
兒子沒工作、愛人生病,他從未向組織開口。共事多年的同事,都剛剛知道他家里這么困難——
心中有戒 慎權律己
“他有愛、有情、有義、有擔當。”說到丈夫,妻子姜楓泣不成聲。
孩子身體一直不好。上世紀90年代初,每天下班后,夫妻倆用自行車推著孩子去坐輪渡,到漢口接受康復治療。瑟瑟寒風中,楊漢軍搓熱雙手,捂住孩子小臉蛋。
親戚勸他們再生一個。他拒絕了:“再要一個,對這個孩子的關愛不免減少,對他更不公平了。”
妻子身體也一直不好。“我住院時,無論多晚下班,他都會到病床邊,陪我說幾句話。”“他常說,即便家里缺少一點健康,但不要缺少快樂。聽說好玩的地方,他都會記在心里,想將來自駕帶全家去玩。”
老父親93歲了,只要有時間,楊漢軍會下廚為老人煮面條,端到床前。
比愛和孝,更讓人震撼的是律己之嚴。
身處高位,他時刻秉持敬畏之道。
孩子29歲了,沒有工作。身為組織部長的他,從未跟組織開口。
外甥符波在武漢上大學,畢業時,征求舅舅意見,是留在舅舅身邊還是外出發展。楊漢軍勉勵他,好男兒志在四方。符波深知,舅舅不會動用手中權力,為親人謀私利。此后,符波和弟弟妹妹,都到外地發展。“很震驚!”得知楊漢軍的妻兒身體不好、一家人至今還住在一套老房子里時,身邊的同事都難以置信。“他永遠把困難留給自己,把關愛留給他人。”歐陽俊說。“我回來啦!”深夜,武昌區水果湖一老小區里,總有一家人熄燈很晚。
聽著樓道里匆匆的腳步聲、歡快的招呼聲,門開了。丈夫進門,妻子遞鞋,兒子接包,有說有笑,這曾是一家人最開心的時刻。
但是,他不會回來了。
樓道里,再也不會有那個溫情的身影了。“情未了,像春風走來;愛無言,像雪花悄悄離去……”這是楊漢軍生前最愛聽的歌曲《愛在天地間》。
燃盡生命,許黨愛民,他把最深沉的愛,留在天地之間!